笔者从维护国家和社会的长治久安为出发点,探讨了“两抢一盗”犯罪人员的“六维”构成,以期对打击和防范此类犯罪有所裨益。
一、犯罪人员的来源构成
游手好闲且无一技之长的农民成了“两抢一盗”犯罪的主要人群,城市的下岗职工、社会无业人员也是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他们大多没有一个正式、固定的工作,也就没有相对稳定的收入来源,当生活陷入困境时,不能通过合法的途径得到救济,便走上了犯罪道路,以盗窃等侵财类犯罪来缓解一时之急。
二、犯罪人员的职业构成
收入较低的单位用工、从事建筑、搬运、经商服务、收旧拾荒以及无业人员最具犯罪倾向。他们一般生活在城市的边缘地带,当打工不易、挣钱不多、致富无望的时候,很容易诱发出反社会的报复行为,往往不择手段,铤而走险,以非法的手段去谋取财富。
三、犯罪人员的心理构成
好逸恶劳、贪图安逸享受是“两抢一盗”犯罪的主观原因。道德的沦丧、文化糟粕的影响是诱发“两抢一盗”犯罪的客观原因。好逸恶劳、不思进取、贪图享受的享乐主义使得他们的头脑中耻辱感、罪恶感下降,因而为满足私欲而进行侵财犯罪活动。
四、犯罪人员的年龄构成
“两抢一盗”案件中,犯罪分子多为30岁左右的青年人,占整个“两抢一盗”犯罪总人数的八成,未成年人又占了相当的比例,约占盗抢犯罪总人数三成。
五、犯罪人员的文化构成
犯罪分子中多是小学或初中文化程度,这两种情况占了“两抢一盗”犯罪人员总数的九成左右,他们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社会不满,心态不平衡,法律意识淡薄,自我约束力差,处事缺乏理性,做事不记后果,从而走上犯罪道路。
六、犯罪人员的犯罪手段构成
持械采取暴力抢劫他人财物的多,入室偷盗他人财物的被人发现后往往采用武力威胁,甚至暴力行凶,转化为抢劫犯罪。盗窃案件中多以无人看守的摩托车、电动车为目标,盗窃手段专业,能轻而易举的开锁,并充分运用了机动车和手机等现代通讯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