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法学园地 -> 法官札记

深入学习习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之——“三严三实”

  发布时间:2017-09-28 10:34:09


    一、严以修身

    严以修身,就是要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境界,追求高尚情操,自觉远离低级趣味,自觉抵制歪风邪气。

                                                                                  ——习近平

    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我们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而我党的性质是在长期的斗争和建设过程中形成的有中国特色的利于我当健康持久发展的特点,同时也是我们每个共产党员所应具有的党性。党性是不可能自发地产生,而是通过在后天刻苦学习、改造的基础上逐步树立的。学习是党员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自我完善的手段,是共产党的本质属性在党员个人身上的内化的有效方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的宗旨,所以要把为人民服务内化为自己的灵魂作为一切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二、严以用权

    严以用权,就是要坚持权为民所用,按规则、按制度行使权利,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任何时候都不能搞特权、不以权谋私。

                                                                                    ——习近平

    说到权力,是一个很敏感的词汇,权利自出现以来就是一把双刃剑,在权利使用分配的问题上一定要注意三个问题:为谁用权、如何用权、怎样安全用权;这三个方面其本质上来讲就是一定要用好、用对自己手中的权利,并且施权对象要是人民群众。

    三、严于律己

    严于律己,就是要心存敬畏、手握戒尺,慎独慎微、勤于自省,遵守党纪国法,做到为政清廉。

                                                                                    ——习近平

    俗话说人最大的敌人就是我们自己,也正是我们自己本上就是一个很强的矛盾体,在我们赞颂天不怕地不怕的大无畏革命精神的同时,要时常怀着一颗敬畏的心,一定要敬畏群众、敬畏纪法、敬畏权力。只有这样才能时刻清楚自己为谁服务、怎样服务的理念。

    四、谋事要实

    谋事要实,就是要从实际出发谋划事业和工作,使点子、政策、方案符合实际情况、符合客观规律、符合科学精神,不好高骛远,不脱离实际。

                                                                                    ——习近平

    我们党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就是要为人民群众谋幸福,因此我们党在某事上就要一步一个脚印,要从实际出发,认真调查研究,听取群众意见,摸清实际情况,并把客观实际作为谋事的出发点。不能从书本出发,不能从主观愿望出发,不能从过去的或别人的经验出发。

    五、创业要实

    创业要实,就是要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敢于担当责任,勇于直面矛盾,善于解决问题,努力创造经得起时间、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

                                                                                    ——习近平

    这就是要求我们要能真抓实干,因为业绩都是干出来的,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空想出来的,更不能等出来。同时我们的宗旨是为民服务,不真抓实干怎样服务于人民?不真抓实干我们就不可能取信于民,不可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因此,要把实干作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一切都要落在实处。

    六、做人要实

    做人要实,就是要对党、对组织、对人民、对同志忠诚老实,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干老实事,襟怀坦白,公道正派。

                                                                                    ——习近平

    根据总书记及此次会议精神的要求,做人要实,最重要的是要做到:对党忠诚、老实做人、言行一致、公道正派。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工作上做思想务实、生活朴实、作风扎实的人,就是能任劳任怨,发扬大无畏的革命精神的人。

    “三严三实”是习近平总书记针对各种各样的“不严不实”提出来的。因此,要想贯彻落实“三严三实”的要求,就要求我们各自能针对自己的工作实际情况严格按照“三严三实”的要求来进行我们的工作。

责任编辑:王庆祝    

文章出处:辉县市法院网    


关闭窗口

您是第 17223970 位访客


Copyright©2025 All right reserved  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版权所有   豫ICP备120004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