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告新乡市某设备有限公司与被告慈溪市某轴承厂买卖合同纠纷一案,向被告送达手续可真是让我作难了——-两次邮寄送达都被退回,理由为厂址搬迁,新址不明。几经要求原告找寻未果,最后只得选择上人民法院报公告送达起诉状副本、应诉通知书及开庭传票等。
开庭时,被告不出预料地缺席。
根据原告在网络上下载的企业登记信息,显示被告性质为普通二人合伙。问题来了:1、普通二人合伙,合伙人要承担无限连带责任,但网络下载的信息需要落实;2、合伙的二人有名有姓,难道没有准确住址?3、若照一般做法,开庭传票公告送达的,法律文书通常也公告送达,结果多半是“人海茫茫两不识”,整个诉讼过程中,原告不知被告在何处,被告亦不知有个判决书存在;4、两地遥隔,执行隐患;5、文书公告需两个月,本年度内结案无望。
合议庭几经综合论证、考虑,决定不避长途趋驰,直接去找该厂负责人、也是合伙人之一的刘某。
一千多公里的路程,五个多小时的高铁,几经周转,终于落地到了排名“中国百强县”第五位的浙江慈溪:街道两旁的门市内,每间都是一家小型加工厂或公司;路上几乎看不到闲人,满是工业味道。对比中西部,我只想说: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经济强县要找一个人并不容易。
先到之前网络上了解的所谓住址,合金卷帘门紧闭,夹在两家忙活的加工厂中间,了无生气,昭示其离日已久。书记员小王无奈地举手拍了两张照片。
其次到派出所查询登记户籍。二合伙人系父女关系,全家六口人,户籍所在地均是上面到过的一间合金卷帘门,别的,派出所也不掌握。再问,没有了。
还是回去公告吧,小王苦笑。
我不想放弃,再去村委会了解一下吧。进门前已预料到冷遇,二人商议:进屋先坐,摆出个不达目的,不善罢休的样子。村委会人不少,一楼是便民柜台,闹闹哄哄办着事;刚下楼的一精干年轻人拦住我们,问了情况说:“你们法院不是都在公告栏张帖吗?这年头哪里好找人?”经再三要求,才领我们上楼到领导屋,也不介绍,只说法院找谁找不到。隔着香烟缭绕的宽大办公桌,“领导”操着夹杂80%方言的普通话,说村上有这个人,就是做生意赔了钱,几年前就找不到了,家人也找不到,他原来的工厂还欠村委会十几万租赁费。还说了很多,听不懂。我说能否出具个下落不明的证明,“领导”一怔说那不行,我们只是联系不上,“下落不明”证明不了。我紧跟说那就出个联系不上的证明,我们回去好交差。“领导”这才认真地看了一眼坐在沙发上纹丝不动的我,深抽了一口烟,更像吸了口凉气,说:“这个可以。”
“证明”其实没啥用,来的目的就是不想公告。但万不得已,也不能白来。于是跑到大街上,花了五块钱打了“公告”。
又回到村委会大院,那位“年轻人”很惊讶我们还未离开。
公告栏前,小王突然乍呼道:“公告落款没盖章啊!”我要过“公告”,“啪”地拍在公告栏中央,一手轻搭在“公告”落款处,说“拍吧”。小王一下笑了,这方面他嫩。
然后到当地的市场监督管理分局(与工商合并),结果是当地企业太多,该企业具体情况不清楚,且这类企业档案要到县里的总局去调取。
处理完已是上午十点半多,二人悻悻而行,浑身的失落感。
“我们到村上打听打听”,我提议,有时候实地落实比去调取材料效果好多了。
“百强县”的农村,早被现代工业文明“摧残”得面目全非,没了一点传统村落的模样,打听三个人,估计得有两个是外地的,后来听出租司机说,在这里实际居住的外地人要比本地人多得多。兜了一大圈,终于遇到一位“救星”大嫂,称其“救星”,因为我当时的心里真是这么想的。“救星”大嫂认识刘某,说其人赔钱不见了,房子也卖了,其母亲七十多岁,体弱多病,一人在家,就住在向前走第二个路口右拐弄堂左边第二家。外加一句:不要说是我说的啊。
听着“救星”大嫂健谈而神秘的话,凭经验确信:我们距离刘某的“同住成年家属”已经不远了。
然而事情总不如所料,在走完了所有的右拐弄堂后,我们竟没有找到所谓的“左边第二家”。
往往在毫无成就的付出后,愈觉劳累。“我们的公告到底管不管用?啊?”小王开始“逼问”我。
“我们再回去找那位大嫂,我觉得她说的不像假话。”我也很无奈。小王认真地看了我一眼,一定是想确认一下我说的话,因为我们少说已走出了四五里路,人家在那儿不在还得一说。
回到原点,真没见“救星”大嫂,却遇见了一位“救星”大哥,闻听事由,又看我们找人态度坚决,便十分认真地说你们老远不容易,我告诉你们刘某在何处,不要找刘某母亲,他母亲老了,身体不好,也不管事的。
另一乡镇某小学附近一轴承厂仓库保管,多么具体又亲切的地址啊,赶快掏出刘某的户籍照仔细看看:长脸,浓眉……免得见面他不认帐。
有了目标,不怕路远。直接上出租车,打到学校附近。
在学校附近几条路上反复数次,进了数十家工厂,问人无数,长达一个多小时的打听、找寻后,我们确信:附近没有叫这个名字的轴承厂!有些被打听者甚至说:你们一没电话,二没老板的名字,问什么工厂问?
奇了怪了,这是命运有意搞笑我们吗?
已过正午,饥肠辘辘;轴承一条街声响暂歇,路上行人渐稀。
可真的不想就这样收工。
谁能给个确定的建议,一准听他的。
最终二人分析判断:“救星”大哥说的不是假话,他一定是无意中说错了工厂名字!决定:再回头,一人向左再去一次最可疑的那个数厂一址的大院,一人向右去找学校门卫(也真是走不动了,分开走,节省体力)。此时学生已开始下午到校,我们判断门卫应是当地人。果然门卫大爷说轴承街向前走到桥头有一个类似名称的厂,但确定不是我们所说的名字。
死马当活马医说的一定就是此时的状态,又一次往回走的路上,物品不多的挎包,感觉越来越重。
距离桥头不足百米的时候,基本已看清了那里并没有我们要找的工厂,也许是真不想如此快地看到最后结果,我提议拐进旁边一胡同问问。一人随手一指说:前面就是。要不是我的普通话不标准,就是他没听清楚,因为走近一看,是有个轴承厂,但名称却是一字之差!
既来之,就问之吧。正好有男女四、五个着工装者进门。
“你们厂的仓库保管有个叫刘某的吗?”小王一脸疲惫,并不抱希望。
“刘某?没有。”一高大男回答挺快。
“我们进去问问门卫吧。”我们已到门口,我随口说。
“门卫新来的,他不知道。”高大男一边说,一边走了。
门卫正好端个杯子从里面出来,小王问同样的话,他笑了笑说:“没有”。
胡同也很长,两边尽是工厂,走不到头,只得又返回出来,走向那个渺茫的桥头。
空旷的马路上,二人无话,一前一后,我走在前面。空然一辆两轮电瓶车追上我们,又一转车头停在我旁边问:“你们从哪来的?”
我一抬头,脑筋一时空白,以为他问路,答非所问:“我们也不是本地的,找人。”
“我就是你们要找的人!”那人平静地说。
“刘某!”我又一惊,小王还差几步没赶上来。
“是”,仍十分平静。
我仔细一辨别五官,长脸,浓眉……
在路边,经释法和询问,刘某接收了判决书并签字,且对内容基本没有异议,只说没钱,还不了。但问具体住址时,却搪塞说赔钱没家了,暂在我们刚去过的那家工厂打工,拒不提供文字住址。
不到十分钟,刘某借口走了,整个过程虽无笑脸,还算没遇什么阻力。
又剩下我们二人,小王使劲击了下掌说:“啥情况!我们被当事人找到了!”
只能说:在追求和坚持的路上,连敌人都会帮助你!
晚上躺在宾馆床上,小王教我使用手机上发微信健康运动圈,显示:你夺得今日排行榜冠军,占领了所有人的封面。
再下一看:三万余步。什么概念?二十多公里!
一微友点赞:如何做到的?一万步都不好走啊!
原来,有时候成功只是无奈的副产品。自豪感顿起,遂回:这两天,我视万步如翘足,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