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化浪潮席卷下,微信群成为日常交流、信息传递的重要平台,却也因言论的随意性成为矛盾滋生的“微战场”。近日,辉县市人民法院薄壁法庭审结的一起名誉权纠纷案件,以“网络不是法外之地”为标尺,为规范网络言论、守护法治底线写下生动注脚。
基本案情
原告小李平日热心公益。2025年5月,小李向所在村村委会捐赠了数十棵月季花,用以提升村容村貌,被村干部在本村微信群公开表扬,然而被告小张随即用“老赖”、“欠账不还”等字眼在群里发表不实言论,言论的快速传播给小李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为此小李将小张诉至法院,要求消除影响、恢复名誉,并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
法院调解
案件流转至薄壁法庭后,承办法官通过翻阅卷宗材料,了解基本案情,发现原、被告双方平日里矛盾并不大,案件有调解可能。遂先联系被告小张做调解工作,调解过程中,承办法官就其发表的不实言论进行释法,名誉权受法律严格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网络言论自由必须在法治框架内行使。发布不实信息、侮辱他人,将承担赔礼道歉、消除影响等责任。最后在法官的劝导下,小张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公开在微信群中道歉,小李看到被告勇于悔过,公开道歉,也对其此前的行为表示了谅解,主动放弃要求小张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的诉求。
网络连接你我,法治守护各方。这起因微信群引发的名誉权纠纷案的妥善化解,是司法护航网络空间的生动实践。下一步,辉县法院将持续紧盯网络侵权新动向,以法治为笔,勾勒网络空间清晰边界,让每一次网络交流,都在法治轨道上有序前行,让虚拟世界的阳光与现实社会的法治同频共振,护航基层和谐与社会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