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辉县市人民法院西平罗法庭审结了一起看似普通却又不简单的离婚纠纷诉讼,案件在双方当事人及家属充满温情的感谢中圆满审结。这不仅是一次法律程序的完成,更是一场法理与情理交融、司法温度与人文关怀并重的生动实践。
原告杨某以夫妻双方性格差异较大,被告李某婚后经常酗酒,对其及子女不管不问为由向法院起诉离婚,并要求抚养两个孩子。
案件受理后,承办法官起初认为这只是一起普通的离婚诉讼,但随着案件的深入,承办法官意识到,这不仅是一起普通的离婚纠纷,更是一场涉及生命尊严、家庭责任与法律义务的复杂考量。
原来,被告因突发脑干出血导致四肢瘫痪,至今仍在医院接受治疗,生活完全无法自理。
了解到案件事实后,承办法官并未急于安排庭审,而是先选择前往李某所在医院进行探访。在病房中,法官轻声询问李某的身体状况,耐心倾听其家人的心声。起初,李某的父母情绪激动,认为儿媳(原告)在此时提出离婚,是“抛弃”与“逃避责任”的表现,言语中充满愤恨,对法院受理本案也深感不解,认为法院不体恤民情,在帮助原告逃避责任抛弃被告。面对家属的抵触情绪,法官没有急于辩驳,而是坐在老人身边,用平实、真诚的语言释法说理,强调“法院不会让任何人‘被抛弃’”。
经过近两个小时的沟通,李某父母的情绪逐渐平复,从最初的强烈抵触,慢慢转变为理解与接受。他们动情地说:“原来法院不是来拆散家庭的,而是来帮我们解决问题的。”
庭审当天,因李某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其父亲作为法定代理人,妹妹作为委托诉讼代理人出庭应诉。整个庭审过程规范有序、节奏清晰。从法庭调查到辩论环节,法官始终以温和而坚定的语气引导当事人表达诉求,既确保程序公正,又充分尊重每一位参与者的感受。庭审结束后,被告妹妹对其家人前期对法官的误会和不当言语当即向法官道歉。法官面带笑容地称理解其家人的心情,并关心地询问了李某的病情,鼓励其家人要坚强起来。该案宣判后,原、被告均未上诉,被告家属也对法院的公正审理与温情服务表示由衷的感谢。
该起离婚案件的审理,没有激烈的争执,没有网络舆论的喧嚣,却让我们深刻体会到:真正的司法为民,不只是判决书上的文字,更是走进病房的那一句问候,是安抚老人情绪时的那份耐心,是在法理与情理之间找到的最优解。